边防军里的外交官 播报

——记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地区副代表朱丹

汤向进


【资料图】

虽然早已退役多年,虽然小个子,其貌不扬且年过花甲,但只要一说起边防,一说起曾经的岁月,他就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且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感情丰富。不仅如此,说他是那个边界管段的活地图,数据库也绝不为过,他就是边防部队中曾经的金牌外交官——朱丹。

朱丹是1972年底入伍的,1974年到北京大学蒙古语专业学习蒙古语,1977年毕业后回到呼伦贝尔的边防老部队,至此开始了几十年的边防生涯,他从边防基层干起,到担任边防地区的副代表,在长达三十余年的边防生涯中,先后与九任中方代表共事,同蒙古国三十余任边界代表,副代表打交道,参加会谈会晤活动共三千余次。他所在的边防会谈会晤站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其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嘉奖,还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的专项采访,解放军报也曾报道过其事迹。1998年他作为边防部队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的大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2005年退役。

也许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涉外工作干部的成长过程,甚至认为其开始担任的翻译工作不过是一个单纯的传声筒,脑海中想象的是个夹着包包的工作人员,那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边防部队的会谈会晤站不仅是与对方人员打交道的工作机构,也是负责边境管理的业务机构,还是国家、军队对外工作的一个窗口,对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沿边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边防涉外工作中,朱丹严格执行国家的边防政策和有关规定,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光很好处理了大量的边界事务,奠定了与对方人员相互信任的基础,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风格。

首先是语言过关。蒙古语并不是他的母语,但语言是工具,是涉外工作的基础。学习语言的都知道,很多人虽有机会深造,但一接触实际仍然是手忙脚乱,词不达意。有的笔译还行,口语却赶不上趟,特别是担任口语的翻译,现场给你的时间有限,你先要听明白继而意思转达要准确。涉外工作,外事场合,还有军队的形象在那一刻都会有所表现,朱丹的认真、刻苦再加上敢于实践使得他在这方面的技能突飞猛进,但他并不满足工作语言的基本过关,而是把标准定在了运用自如上。正式工作结束后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和对方练口语,听俚语,说专业名词。语言的过关使得他在工作中获益匪浅。

担任领导后在涉外工作的正式场合他可以利用翻译的过程,提前进入情况,从容思考应对。以至于给他当翻译的年轻人对他是又爱又恨,恨的是你要是翻译出错他全能明白。爱的是有些情况年轻人不熟,特别是一些专业名词和特殊地名表达时会有一些问题,这时候他会主动做一些弥合,避免尴尬和误会。一次涉外工作,对方在说明地点时不够准确,他却明明白白,而且在应对表达时说得清清楚楚,让对方佩服不已。

其次是情况熟悉。负责对外活动的边界代表机构,通常负责的边界长度在数百公里,管段内有陆界有水界,植被不同,春夏秋冬的观感也不同。要维护国家利益,要正确处理边境事务就必须熟悉情况,其中包括熟悉管段历史沿革、熟悉地形和熟悉对方人员,这个过程不光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也需要相当时间的历练,没有一定的时间保障,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的辛苦,熟悉情况谈何容易,而一旦熟悉了遇到问题就可能驾轻就熟。

一次边界上发生了越界走私车辆抛锚的情况,当时因冬季严寒,白茫茫一片,双方边防人员发生了争执。而朱丹一到大家都很高兴,对方熟悉他,知道他是老资格,熟悉地形、语言又好,要知道在发生矛盾时沟通和信任相当重要。他结合实际,现地给对方人员讲解,于是出现了很是神奇的一幕,对方一群军官听他现地讲解,结果很快化解了矛盾。在熟悉管段沿革的过程中他是“双管齐下”,一般来说边界的形成往往都是一系列复杂变化的结果,了解这个过程也是个累积渐进的过程,他不仅注意不断熟悉各种资料,还在工作休息间歇与对方交流,会谈会晤时到对方的展馆去参观,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认识。

长期的边防工作使对方十几任边界代表、副代表都熟悉他,所以每次边界上若有大事发生,大家都希望朱丹到场,他陪有关人员沿边活动时,对方的基层军官和士兵见了他都是非常的尊敬有加,这在边境地区是很奇特的,除了他的身份原因外,还因为在长期的边防涉外工作中他在对方的心目中留下了很专业的印象。边防时间长了,你熟悉情况,对方也熟悉你,要知道人熟是一宝,也是相互交往中他的一个优势。

第三是思路清晰。作为一个从事边防涉外工作的军人,必须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平时对党和国家的边防政策,各项法规要努力学习、了然于胸,对时事政治高度关心并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有了这个基础在进入工作状态时才能应对自如。用朱丹的话说:“几百公里的边界管段不可能没有事,关键是怎么处理。处理好了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处理不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边境地区的稳定”。他还说“我们这些人代表的是国家和军队,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他也非常明白,边防涉外工作无论大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和上级要求去做,原则问题绝不能含糊,但实际操作可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他所在的管段曾经是有名的热点地区,一段时间里走私,非法越界,盗赶牲畜等时有发生。这些非法活动影响到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也会对双方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提出邀请对方到我方来当面进行沟通,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我边防部队中的涉外人员不仅要积极宣传我们睦邻友好的方针政策更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管段内的实际问题,这是涉外人员讲政治,维护国家利益最重要的体现。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对方的响应和赞许,回去后对方在加大边境管理力度的基础上还帮助我方寻找和归还了二千多只(头)牲畜,受到了上级表扬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还有一次在交涉时对方提出了三个问题,因为懂语言,他脑瓜子在飞快地转,翻译还在工作时他就先一步开始了思考。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必须有所取舍。显然全拒绝不合适,全同意也不行,于是他选择同意前两条,不同意后一条,同时说明理由。面对这样有理有节的应对,对方容易接受,工作效果也就比较好。

第四是方法得当。工作方法是思想境界的一种展示,也是实现工作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次涉外活动双方为一些问题争执得比较厉害,于是宣布暂停工作休息片刻。外事场合中的暂停休息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在这当中对方找到他说,他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希望能够理解,同时说明了具体原因和想法。面对这种情况,简单答复显得不够人性,断然拒绝也太僵硬。于是他在和有关人员商量后对对方的关切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让对方非常满意,一再表示感谢。

朱丹副代表(左)

边防涉外工作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会面对指责,面对难题。这时的工作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双方都难以避免,一味回避并不可取。在按上级口径表明态度的同时他会对处理过程中的专业性提出问题,这种方式态度坦诚且不输气势也让对方能够接受。在一次现场勘查中除了全程参与外他还仔细询问了一些当事者,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最后的陈述非常的有人情味,让之前一直不谈过程的对方默认了此事并做出承诺。对方事后说,我们对过程有争议,但对处理结果没有异议。虽然事情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但朱丹并不满足,他让工作人员回来后一定要整理和保存好资料。他说这些资料粗看是过程,细看里面有技巧,我们这些人有责任保存好。

1993年7月为了便于双方的联系,经上级批准,双方共同协商后在哈拉哈河上架设一条跨境通信线路,应当说这是双方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联系。双方施工时因河水湍急,为抢救战友我方战士莫日根不幸牺牲(解放军报曾做过报道),对方军人也目睹了这个过程,事后一再表示哀悼和遗憾。在进入我境活动时他们恰好遇到我方为牺牲战士送行的车队,对方人员全体下车,肃立默哀。对方人员的这些举动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他们对我们边防会谈会晤工作的一种肯定。

边防军旅生涯几十年,他在边境上执勤潜伏,亲手扑倒过非法越境的武装分子,也曾和对方一起乘马几十公里进入对方纵深进行现场勘查,而更多的是在涉外工作中尽职、尽责、尽忠诚,为维护国家利益,为祖国的边境安宁,双方的信任,努力地工作。

他们是边防军人,是边防军人中的涉外工作者,是一批人,当年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不光有无数热血男儿的无私奉献,也有他们的别样风采,他们的作用和经历精彩绝伦却又鲜为人知,既有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也不乏推杯换盏,杯觥交错,既有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有相互信任的情感交流。他们是国家外交在边境地区的具体实践者,军人外交家,也是与相邻国家友好交流沟通的纽带。只要边上有事,只要双方逢年过节,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由西向东数,当年有江布拉,拉西达瓦,陶格彤,胡列雅其,老孟轲,朱丹,姜英文…,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大串引人入胜的故事,相当精彩,却又没法细说,所以在这只能以此为代表来铭记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做出的贡献。

2023年3月10日汤向进

关键词:

编辑: MO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